军事智能技术已成为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规则的颠覆性技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抢占这一新的制高点。美国国防部首席数字和人工智能办公室(CDAO)于今年6月形成完全运行能力,成为五角大楼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监督者和推动者。俄罗斯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部门,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武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军用武器和特种装备模型制造方面的应用。今年7月,英国成立国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支持国防部6月发布的《国防人工智能战略》,加速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
随着无人化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各国对无人自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年4月,英国陆军宣布计划在2025年之前组建第一个机器人自主系统(RAS)增强旅。8月,法国海军投入400万欧元,用于开展高级无人潜航器(HUGIN)的海上航行,提升探测能力及深海工作上的能力。今年年底,美国宣布,将自主系统与无人机、弹药相结合的“天空博格人”和“金帐汗国”项目已成功完成多轮试验,将于2023年正式纳入采办序列。
高超声速技术通常是指可使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速的技术,其在导弹、飞机上应用,被视为未来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1月,朝鲜两次成功试射高超声速导弹,有关技术取得突破。8月,日本成功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测试了一款由日本自主研发高超声速导弹发动机原型机。9月,印度成功试飞了自主研制的高超声速试验演示验证飞行器,标志着印度高超声速武器研发计划已进入关键阶段。
随着探测、识别、拦截技术的发展,各国军队的先进反导系统日趋成熟。1月,以色列成功完成“箭-3”导弹防御系统对大气层外导弹拦截试验。12月,俄空天军成功试射一款新型反导导弹,以超过3千米/秒的速度,精确摧毁了假想目标。同时,各国对支撑反导的预警能力格外的重视。8月,俄罗斯军工企业公布消息称,将建成最新型的“沃罗涅日”导弹预警系统,分别部署在俄南部、北部、远东和西北四个方向。
被称为“未来战争撒手锏”的定向能武器成为各国竞相发展运用的重点,并向实战化发展,融入作战体系。当今世界已有超30个国家拥有定向能武器。10月,英国开展了首次“龙火”远程高能激光定向能武器(LDEW)测试,提高英国在高能激光武器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俄媒报道,俄罗斯新一代激光武器“寻衅者”已研制成功并服役部署,其可以迅速锁定和摧毁敌方无人机等,与现有“佩雷斯维特”激光武器系统高低搭配。
指挥控制是现代战争军事力量体系的核心和大脑,其核心内容有信息获取、计算分析、指挥决策、算法能力等。3月,美国国防部签署《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战略实施计划。该技术以云计算、战场网络、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为关键支撑,将战场传感器、武器平台连接到同一网络,旨在推动数据实时共享,使军兵种之间以及美军与盟军之间,能够无缝通信,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的OODA杀伤链。
增材制造技术是通过材料的逐层累加形成零件的技术,可实现特定零件的按需快速生产,有实际效果的减少部队对供应保障体系的依赖。7月,美国海军将施乐液态金属3D打印机安装在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第2号舰上,这是美国海军舰艇上部署的第一台金属3D打印设备,是美海军使用增材制造提高舰队战备状态战略的最新一步。
由于低轨星座通信具有全球覆盖、高速度、大容量和低时延等特点,这一技术已成为当前全球争夺空间战略资源的“新战场”。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星链”、英国的OneWeb等。10月22日,俄罗斯“球体”卫星星座的首颗实验卫星“斯基泰人-D”成功入轨。该星座由超过600颗卫星组成,具备卫星通信服务、对地观测等不同功能,一旦部署成功,将使俄罗斯拥有“最现代化的太空通信和监控系统”。(国防大学 赵 辉 张一成)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施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很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探讨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
6日,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注汽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研究者、监管者、医生、患者,还有医学期刊,都将重视这些试验以及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6日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日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电站开发运营、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由谁来承担回收责任”,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线